周末,家住公園附近的郭女士帶著上小學的孩子去公園散步,公園里有很多造型別致的雕塑,成功吸引了孩子的目光,孩子特別興奮,問東問西。一個造型奇特的抽象雕塑吸引了孩子的注意,顏色鮮亮、做工精美,他問媽媽:“這個雕塑是什么意思?”郭女士看著眼前這個抽象的幾何圖形雕塑,頓時語塞,因為她也看不懂,太抽象了導致她根本答不上來,好尷尬呀。!
城市雕塑的放置,或是在林蔭小路,或是在熱鬧的廣場、繁華的街道,或是在公園綠地,都是人口聚集的地方。一座雕塑往往凝結著設計者的獨特匠心,代表著城市的形象和品位,承載著豐富的內涵,所以我們應該讓她發揮出更大的作用,而不是淪為一種大家看不懂的擺設。
放置在公共場合下的雕塑,一般分為“具象”和“抽象”兩種,具象的雕塑一般很容易看懂,騎在黃牛背上吹笛的牧童,低頭沉思的少年,活潑可愛的孩童,鐵骨錚錚、奮蹄自神的牛,這些都是很容易被人看懂的具象雕塑。而抽象的則有點難以理解,看起來像幾何圖形,含義難猜。有的市民覺得,既然雕塑是放置在人們身邊,那就應該讓大家都看得懂,對于抽象的雕塑,就應該放置雕塑家的設計理念,如果缺少文字介紹,讓雕塑承載的文化傳播功能難以發揮作用,這就造成了一種遺憾和浪費。
“觀賞”就是即可以“觀”,又可以“賞”。對于抽象雕塑來說,文字說明就成了市民了解雕塑作品的重要媒介,希望相關單位在放置雕塑的同時,在旁邊添加一些文字介紹,附上作品的創作理念、作品名稱、時間、內涵等信息,這樣更易于市民讀懂抽象雕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