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雕塑協會:
優美的環境,舒適的空間,悅目的景觀,令人思索、讓人回味的立體造型,是現代城市追求的目標。它不僅是人類政治經濟和文化活動的中心,也是人口聚集的中心。
建筑在城市中就宛如家庭中的家具,是城市最主要的標志,也是最能從抽象意味上體現人類文化的標志。在自然界,河流、山川、田野、草原幾乎無不是蜿蜒曲折或延綿起伏,蘊藏無盡的柔情,而人類的創造恰恰適得其反,筆直的街道、聳立的建筑以它垂直的經緯顯示了人的理性。不容置疑,裝飾性雕塑進入城市空間最多的是建筑空間,不管是外部的,還是內部的空間,從任何一方面來講,建筑都先決地為其空間的雕塑或內部墻壁上所需要的雕塑,在形式和尺度、色彩等方面都給予了限定。
現代建筑因它內在功能和外在表象與歷史遺留下來的許多經典建筑模式有著本質的不同,這也就界定出一個由中國宮殿、園林或哥特式建筑圍起的空間有著本質上的不同,作為建筑空間環境中的裝飾性雕塑也自然需要依靠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建筑形式和功用的需求,設計不同的形式以適應建筑環境并與之協調。
伴隨著城市的無限拓展,人口日益密集,以及采用現代材料工藝建造的建筑不斷地增高,環境的意識問題就變得日趨重要。生活、工作在城市的人越來越被城市“巨大化”帶來的壓抑因素所困擾,建筑形象以及空間局限產生出的冷漠都不同程度地給人們帶來了疏離感。因此,在當今人類一切的努力目標都是為自身服務的前提下,觀照廣大民眾生理與心理健康,為人們提供精神文化的舒適環境,縮減或緩沖建筑與人在比例上的反差,使人們在城市環境中保持應有的親近感,就形成了城市環境中必須認真探索的共有空間公共性與意識化的問題。以現代化為標志的城市環境是一個色彩繽紛的世界,環境的實質是人類為其生活和發展所建造的生存空間。建筑固然是其中的基本內容,然而如果沒有景觀雕塑、環境設施的充實,標志文化氛圍的藝術品的聯結,那么我們的城市很可能成為精神的沙漠,人們只不過是在冬眠的房舍或像機器那樣忙碌在辦公室或車間。
南京雕塑協會